分享好友 技术首页 技术分类 切换频道

炼油行业“炼化一体化”转型成共识

2020-07-14 14:38220检测与测量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炼油行业取得长足进步,炼油能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且呈加剧之势,倒逼炼油企业从原来的燃料型向炼化一体化转型,从以生产成品油为主到拉长产业链,朝着“油化并举、油头化尾”方向发展。不过,业内人士提醒,炼化一体化趋势势必将炼油产能过剩压力传导至化工领域,应当警惕化工板块产能过剩苗头。


炼油行业“炼化一体化”转型成共识


  原油加工过剩能力每年将超亿吨

  7月末,地炼大省山东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地炼企业产能整合转移问题。

  实际上早在去年10月,山东出台《关于加快七大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就为地炼行业减量整合、转型升级画出路线图:力争到2022年,将位于城市人口密集区和炼油能力在300万吨及以下的地炼企业炼油产能进行整合转移;到2025年,将500万吨及以下地炼企业的炼油产能分批分步进行整合转移,全省地炼行业原油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3亿吨/年压减到9000万吨/年左右。

  山东整合压减地炼产能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也与全国炼油行业产能整体过剩密不可分。相关数据显示,山东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2.1亿吨/年,约占全国总产能的1/4,炼油产能规模仅次于美国休斯敦地区和日本东京湾沿岸。其中,山东地方炼油产能1.3亿吨/年,占全国地炼总产能的70%。金联创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8年,山东地炼平均开工率仅保持在60%以上的水平,今年以来,在成品油库存高位及亏损拉宽双重压力下,开工率下滑趋势显现,产能远未得到有效释放。

  放大到全国看,与山东主动压减地方炼油产能相反,全国炼油能力在未来有增无减。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我国炼油能力结构性过剩趋重。2018年,全国新增炼能扩张势头强劲,落后产能淘汰速度和幅度不及预期,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净增2225万吨,总炼能增至8.31亿吨/年。而当年原油加工量仅为6.06亿吨,即产能利用率为72.9%。综合规模、产品质量、能耗、一体化水平判断,去年国内炼油能力至少过剩0.9亿吨/年。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近日在山东烟台表示,发达经济体其产能过剩量有一个合理区间,若用装置开工率或产能利用率为标志则在80%至85%为佳,去年底我国炼油装置的平均产能利用率约73%,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10个点的差距,与美国这两年的开工率相差更大,约18个点。

  专家认为,在原油进口放开、审批权限下放等一系列改革红利刺激下,国内炼油规模仍将快速增长,过剩压力难以缓解。

  今年5月,大连恒力石化和浙江石化一期工程两个2000万吨/年级别的“巨无霸”项目接连投产,独立炼厂成为新增炼油产能的主力,产能过剩形势更趋严峻。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预测,2019年,随着地方民营大型炼化项目相继投产和一些落后产能继续退出,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净增3200万吨,过剩能力将达到1.2亿吨/年。

  尽管从炼油能力看我国已居世界第二位,但炼厂平均规模小、一体化水平低的问题十分突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经济师赵睿介绍,2018年中国炼厂平均规模为87千桶/日,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结构调整将成为我国炼油工业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据了解,作为原油加工主要产品的成品油,近年来也面临较重的过剩压力。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显示,预计2019年国内成品油产量3.71亿吨,而表观消费量只有3.23亿吨。

  与成品油过剩相反,我国诸多基础化工原料却存在较大缺口。炼化一体、少油多化,成为当下炼油行业转型共识。

  “炼化一体化”为化解产能过剩找到出路

  炎炎夏日蝉鸣噪。在环渤海湾的鲁北地区,一批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加紧施工或前期论证。一家地炼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将于明年建成投产,进一步拉伸产业链条,真正将原油“吃干榨净”。目前这家企业的产品结构中,化工产品占比大幅超过汽柴油。

  由此往东,在烟台龙口,规划总产能4000万吨/年的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正全力推进中。这个高端炼化项目承载着山东地炼整合提升的重要愿景。

  据了解,当前山东正全力打造“油头化尾”一体化产业模式,实现炼油与下游高端石化产品生产的平衡发展,由“一油独大”向“油化并举”转变。山东提出,按照“优化重组、减量整合、上大压小、炼化一体”的原则,在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和省政府公布的炼化产业集中度较高、产能较大的化工园区,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打造高端石化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

  山东地炼的转型方向代表了国内炼油产业发展趋势。专家表示,我国石化行业正面临炼油产能过剩和化工产品、特别是高端石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当前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但芳烃和烯烃等基础有机化工原料仍短缺,炼油企业亟须从“燃料型”向“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表示,2018年,中国石化工业贸易总额7432.7亿美元,但贸易逆差高达2833亿美元,同比增长42.5%,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就是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的进口。

  这暴露出国内供给能力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但同时为炼油企业转型指明了方向,化工原料及下游衍生物仍存在巨大掘金空间。目前,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不断压缩成品油收率,大幅增加化工原料占比。

  辽宁大连长兴岛上,恒力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于5月份在此建成投产,通过采用柴油加氢、混合脱氢、正异构分离等新技术,将低附加值物料转化成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用2000万吨的原油,可生产出1400多万吨的化工品,化工品率达70%。

  据悉,恒力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有45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规模在世界上也属罕见,可提高国内重要化工原料芳烃总产量30%,补齐国内芳烃供应短板,扭转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

  赵睿分析认为,2019-2025年间,国内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将达数十个,新增乙烯和PX产能各3000万吨以上,届时长三角、珠三角、辽东湾将向世界级炼化基地迈进,占据全国石化产品产能的60%-80%。

  不只是国内民营石化企业加速布局,国际巨头也纷纷抢滩中国市场,比如埃克森美孚宣布在广东惠州建设100亿美元独资石化项目。

  随着国内炼化市场进一步放开,壳牌、埃克森美孚、巴斯夫和沙特阿美等大型外资企业接连在中国布局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国营、地炼、外资等经营主体多元化竞争态势日趋激烈。

  警惕炼油压力传导致化工板块过剩

  “我们本来打算上苯乙烯项目,结果发现全国不少地方都在做苯乙烯,所以就放弃了,现在还在研究讨论到底上什么化工产品。”山东一家地炼企业负责人谈到他们的“油化并举”战略时,言语中带着几分迷茫,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化工板块部分产能过剩的隐忧。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炼化一体化成为行业转型一致选择,有增无减的炼油产能势必将过剩压力传导至化工板块。

  赵睿说,竞争主体多元化发展下,全产业链跃进式扩能。2018年,烯烃、聚烯烃等产品新增产能创新高,2019年全产业链将迎来更大规模的扩能,绝大多数产能在2019年新增规模均超过2018年。

  他判断,未来十年,中国化工产能扩张将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全产业链将面临过剩压力。其中基础化学品(三烯三苯和甲醇)产能将以年均超过1700万吨/年的规模迅猛增长,但下游需求增长远不及供应,导致国内大宗石化产品平均自给率迅速突破90%,近70%的化工产品将面临过剩压力。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傅向升介绍,“十三五”以来规划建设多套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今年有2套2000万吨/年装置投产,已经开工和拟开工的规模1600万吨/年或2000万吨/年的炼化装置还不少于5套。烯烃、芳烃的产能也随之快速增长,PX今年将新增产能896万吨/年,总产能将达到2275万吨/年;目前在建的项目11个,拟建的项目还有6个,合计产能3140万吨/年,预计2025年PX总产能将达到4400万吨/年,产销将处于饱和状态。

  傅向升认为,石化企业的现实选择是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新建石化装置在炼化一体化的基础上,一定要突出市场需求导向,产业链设计要少油多化,成品油产出要尽量低的柴汽比,化工产品也要立足当地需求、瞄准国内市场、面向国际供需,做好产品结构的高端化与差异化,做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我国炼化行业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受高端技术制约,为炼化一体化发展带来挑战。随着全球炼油能力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炼厂装置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催化裂化、加氢裂化、重整、焦化以及加氢处理等二次加工能力不断提高,原油加工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需不断增强。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
焦化行业将开启超低排放“大改造” 焦企产能优化忙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公开征求《关于推进实施焦化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于6月28日截止。焦化行业将进行超低排放“大改造”。

0评论2023-06-29560

合计年产能900万吨!江西又有2宗大矿即将进场
​6月28日,江西鹰潭市1宗年产300万吨、储量近亿吨砂石矿成功出让,竞得人贵溪市城市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为国有控股企业。该矿出让34年,成交价1.2亿。

0评论2023-06-29588

天齐锂业拟30亿元投建氢氧化锂项目 落实锂盐产能扩张计划
5月13日,天齐锂业公告宣布,公司拟在苏州市张家港保税区建设电池及氢氧化锂生产基地,并与张家港保税区管委会签署《投资协议书》,计划总投资约30亿元,其中年产3万吨电池级单水氢氧化锂项目(以下简称“一期项目”)总投资不超过20亿元,一期项目预计建设周期为2年。上述事项已获得董事会审议通过。分析人士认为,以新能

0评论2023-05-16873

投资600亿,1040万吨炼钢产能落地!走进“火花四溅”的临港精钢基地!
白天的临港精钢基地景色优美让人赞叹,夜幕下的钢城临港安详、神秘、璀璨生辉,照彻火热的心灵充满激情、富有活力。让人心生遐想——下面,一起走进夜幕下“火花四溅”的临港精钢基地。临港精钢基地,即临沂临港高端不锈钢与先进特钢基地,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东部临港区域。东临黄海,西连中国北方物流之都——临沂中心腹地,

0评论2023-05-102146

呼和浩特:到2022年底退出落后铁合金产能10.7万吨
工业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发展绿色工业也就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呼和浩特市始终坚持“破立并举”,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擦亮绿色工业底色。坚持“破立并举”,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引进和培优产业增量。对于重点行业新、扩建项目,实行

0评论2023-05-082592

产能过剩 氧化铝行业应及早“刹车”
大约从2021年开始,我国氧化铝产能过剩的苗头初现。直至当前,产能过剩已愈发显现,须引起行业高度重视。据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电解铝产量为4033万吨,国内氧化铝产量为7976万吨,进口氧化铝约100万吨。按每两吨氧化铝生产1吨电解铝测算,2022年氧化铝产量处于平衡状态。但是,这种平衡状态只

0评论2023-04-28798

释放砂石产能3600万吨!安徽马鞍山重点推进3宗大型砂石矿投放
4月25日,马鞍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马鞍山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相关情况,明确指出到2025年,全市预期年开采矿石总量6800万吨,释放砂石产能3600万吨,重点推进3宗大型砂石采矿权投放,为安徽省乃至长三角提供矿产资源要素保障。该《规划》还划定了4处市级砂石集中

0评论2023-04-272061

19条骨料线投产、新增产能4220万吨 海螺水泥2022骨料营收突破22亿元
日前,砂石骨料网数据中心对海螺水泥骨料生产线、营业收入、出厂价格等方面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显示,2022年海螺水泥新增骨料产能4220万吨,铜陵海螺、分宜海螺等19个骨料项目建成投产。截止2022年底,海螺水泥骨料年产能已突破1亿吨。另外,2023年海螺水泥拟新增骨料产能4000万吨,产能有望达到1.5亿吨/年。营收方面,海螺

0评论2023-04-242334

新项目陆续投产 氧化铝产能过剩或加剧
作为电解铝的上游原材料,氧化铝的产能过剩或愈演愈烈。日前在新湖期货主办的中国大宗商品产业论坛上,业界专家预计,由于电解铝产能增长接近停滞,未来氧化铝产能或现40%左右的产能闲置,行业还需加强相关调控政策的供给。  据介绍,生产1吨电解铝约需1.92吨氧化铝,而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逐步推进,国内电解

0评论2023-04-20332